文殊菩萨抽签

在抽签中前三三与后三三什么意思
前三三:
见三:(一)依文字理解而立见
(二)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 (三)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
行三:(一)依信行
(二)依法行 (三)依性行
位三:(一)识心分别位
(二)住心无念位 (三)虚明朗照位
后三三:
三通:(一)慧通
(二)法通
(三)性通
三用:(一)破转之用
(二)化机之用
(三)妙显之用
三德:(一)法身德
(二)般若德
(三)解脱德
前三三与后三三的问题,这是一个典故。就是文喜到五台山参拜的时候,遇到一个老和尚,老和尚就和他对上话了。那么他就想,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教化区,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贤,一定有凡夫。他如果以为这里都是高僧大德,就会感到很失望。所以文喜就问:“请教大师,五台山有多少僧人?”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。这个老和尚其实就是文殊的化身,答覆了一首偈子:
“千峰顶上色如蓝,”千峰顶上就是高高山顶上,色如蓝就是平等一片当中。
“谁问文殊谁对谈。”谁在问文殊、谁在对谈呢?这就是暗中的机在里面,意思说你所对谈的就是文殊。
“欲知清凉多少众,”五台山的清凉寺有多少众?
“前三三与后三三。”这就是说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典是从问“众”来的,从问“多少人”来的。

如果以体用来体现的话,比如说无量,体性是无量无边,用处也无量无边,就很难说明问题。因为毕竟是文殊的“众”,就是教化的“众”,那么教化的众它就有区别:一个是外,一个是内。外就是金刚窟以外的那些大众,还有金刚窟以内的圣位的,这个叫内众,内圣位。这就体现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无量差别。
前三三有很多很多,那么很多很多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?古来一直没有人来解释这个问题。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,也没有解释的,只是无量。我们现在就根据禅宗的一些修证过程来解释这个问题。
这里讲的“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”,什么叫前,什么叫后?从修道来讲,你没有证法身本位,就是修道之位,也叫证道之前;那么证法身本位之后呢,就起用,它是本位之后,所以叫后三三。
前三三的第一是“见三”。
因为修行的入门就是从“见”开始的,就是认识论。没有一个认识的,就没有开始,首先从认识开始。那么认识论当中有三方面。
第一是“依文字理解而立见”。他学了很多经教、理论,然后建立了一种认识,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,由思维意识来把握的,在我们佛教里面叫立见阶段。我们遇到那些教授、学者,如果他推出的一种说法,是建立见地的、知见的,就知道他这是第一个阶段,他没有开悟的。为什么呢?他的内容都是建立知见的,他这个知见你一破掉它的时候,他会抵触你的。这叫立见阶段。
第二是“初见空寂灵知的显见”阶段,就是说他把分别心歇下来,把文字道理歇下来,不再建立分别知见,心中不存东西,这个时候有师父的引导和自己的参究,他忽然之间进入了空寂灵知的状态,就是觉性的最初步的状态,这个时候他什么都没有,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但是会自然而然地显现这个见地。就是说,他非常的清楚明了,明明白白这就是觉性,这不是别的。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,后来一旦明白,一旦会取它,这就叫见性了,就是初见佛性的阶段。这是第二种见,叫“显见”,不是立的,它不用建立,它就明明白白,就是这样,用就可以了,时时觉照,但是它还不能活泼,还不能照见一切,还不能通达一切的,正只是显现这个见地。
第三就是“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”。由这个空寂灵知的显见,时时刻刻不离无分别的见地,那么它又时时觉照了然,觉照在当下之中,就有一个了妄的过程。当妄想起来了,当烦恼升起来了,当执著来了,当境界来了,它就要觉照了妄。在了妄的过程当中,它又体验。因为了了一层,它有新的一层体会,是不断的殊胜、不断的体会的。而且很多的知见很多的说法很多的境界,在这里不断地了脱、不断地化解,就有一个了见的过程。而它的见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升华为智慧,是越来越透彻、越来越明朗,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,就是一个了见、显现的一个过程。
这就是“见三”,这个“见三”包括很多很多人。这三个层次上,有很多人会出现。
这第二是“行三”。
就是以修行角度来讲。前面是见,见是佛教的认识论或者智慧论、见地论的一个过程,一种体现。行,就是说行持、用功。它又是一个范围,但它又是相融相摄的,不是分离的。
第一种行叫“依信行”。什么叫“依信行”?就是对佛、对祖师、对自己的师父非常的相信,师父讲什么听什么,或者师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讲的他就怎么做的,这种人叫“依信行”。他是依自己对师父这种信心崇拜来修行的,但是师父要改变了,他可能要转不过来,他会停留在那里。他不灵活,他没有自己的智慧。
第二是“依法行”。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见地,有自己的修行方法,有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体验,有自己所呈现的境界,这叫“依法行”。依法行是不依赖师父的,师父怎么讲不要紧的,他已经把握了,把握了师父的精髓,超越了师父的形象的执著和文字的执著。他要超越出来,依法而行。他是不断地深入、不断地去体现自己的修行历程的,这是依法行。
第三是“依性行”。就是说他明心见性了,安住在本位上,时时刻刻地依性而显现,那么这个行就不是一种修为的过程了,它是体现的过程,这种行是最殊胜的行。但是虽然在这种行当中,不一定是圆满了,它还有染污性的。但它的立足点既不是“信”也不是“法”,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信,本性以外没有法,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、而体现。这是第三“依性行”。
那么通过上面的“见”,又有具体的“行”,那么他就有“位”。人类社会,无论你是什么人,总有你的位置,修行人也同样有你的位置。
位置也有三种。
第一种是“识心分别位”。按照你的意识心去分别你的见地,分别你的生活,分别你的修行,分别你的师父和境界。你一直住在这种识心的分别阶段,那么这个位置是完全凡夫状态、完全执着状态、完全对立状态的一种识心分别位。
第二种叫“住心无念位”。他已经明心见性了,安住在觉性当中,他没有分别念,空灵觉照着,但是他没有起用,力量不大,他还需要涵养。这个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间,中间位。他快要进入圣人,但是还没有到;他已经有圣人的一点的成分,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,会影响着他,他要时时刻刻安住,不安住就会跑掉,就会受影响。这叫安住无念位。他一定要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念当中,不然就会失照。
第三就是“虚明朗照位”。在这个觉性无分别的本位上(这个本位还不是证法身的本位),就是觉性上,要虚明朗照。照什么呢?照破妄想、烦恼、境界、根身、习气等等,以这个虚明的朗照来照破一切,而且照得从粗到细,从细到微细到极细,去照一切。这个照的过程当中,觉性的功用就会体现,凡夫的世界慢慢会消融,慢慢就证入圣位,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。和前面那个对起来讲,就是“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”和“虚明朗照”是一致的,与“依性行”也是一致的,这三方面的结合是证入圣位的关键一步。这一步没有做好,他始终是无法证道的。虽然你的见很殊胜,见得很彻底,也是无法证圣位的。

这是前三三。
接下来就是后三三。
后三三就是说,当你虚明朗照到一定的时候,一刹那之间就证入圣位,法身本位,就是“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”的境界,那么他就具有三种“通”。
第一是“三通”。
第一个通就是“慧通”。慧通就是像镜子照物一样,朗照,时时刻刻是透明的,透明当中能够显照,这叫慧通。自己的心念显现、境界显现,都能够明朗地照。这是一种慧通。慧通就相等于慧眼。
第二叫“法通”。法通呢,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、境界的、缘起的、根机的,方方面面,所有的差别相。慧通是总相,就是说朗照的智慧很透明、很彻底,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这个朗照当中显现着,他不用再修。法通呢,就是对具体的事物、具体的缘起,对三藏十二部经也好,各宗各派,各种的哲学人生的道理,各种的根机各种的因缘、因果,都是照得很透,但是要个过程,这叫法通,法通位。
第三个叫“性通”。性通是什么呢?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、在因缘当中显现。它自然通达显现,能够照了无碍。这个是很微妙的境界了,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,整个境界都显现,诸佛的境界、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。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,叫性通。
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。六通的最后一个通才接近于慧通,就是漏尽通。漏尽通是指他没有烦恼,获得清静,但是它没有提到朗照。漏尽通之后才能显慧通的朗照,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别与圆通无碍,这个是叫三通。
第二是“三用”。
就是说你有这么三通,或者三通也不是说都圆满以后才达到三用的,它是交叉的、圆融的,就在这个法身本位上要起这三用。

第一,“破转之用”。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众生的执著,就是说,一个执著的人到他面前,他自然会知道,马上就显示出来,他用一个方便来破你,或者来转你。“破”是用智慧,把你的执著破掉。“转”是用一个方便把你转移到另一个地方。比如说你散乱心很严重,他叫你念佛,就是一种转化。如果你对世界很贪着,他给你一个极乐世界,给你另外一个东西,叫转。这叫破转之用,是第一步要达到的。

第二步,是“化机之用”。一个人有一种障碍,心理上有一种落处,或者说,他有某一种机缘,需要见到某一个师父,在某一个地方修行,他的将来的因缘怎么样,等等一切,呈现在他的觉性当中。那么他有他的加持力来化他的机,使他契入佛道,要告诉他,你见哪个师父比较好,在哪个地方修怎么样,或者说你现在身体上有什么障碍,你的心念上有什么障碍,是智慧的障呢,还是业障呢,烦恼障呢,报障呢,等等。或者你的“机”障碍在哪里,为什么不活,为什么不透彻,等等这一切,很多很多的,非常的复杂,他都能够照机而化,化解你的机的弱处。这叫化机之用。这是又微妙一层了,甚至这个化机不一定用语言、不一定用动作的,可以是无形的。
第三种叫“妙显之用”,妙现种种的神变境界,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力用,像极乐世界,像密宗里面的坛城,像自性光明里面的种种的变化,这里面就是有无尽的作用,叫妙显境界。如果不能妙现呢,还不行。比如说你度一个亡灵,你就要在妙显当中显现你自己是阿弥陀佛,你化作莲花来接迎他,就是妙现。就是在觉性不动当中会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来摄持众生、利乐众生,这叫妙显之用。
下面最后部分就是“三德”。
一是“法身德”。证到前面的时候就是法身德的体现。法身德是怎么样子呢?就是说在宇宙当中透明的一片,安住不动,非常的寂静,就是寂光,清静的寂光当中,它是一片的,就是禅宗常常讲“打成一片”。真正在一片当中不动摇的话,就是法身本位。它是一种透明的光,也可以叫“圆光”,无内无外的,没有生死、没有来去的这一片觉性的光明,透明的无相的光体,就是法身德。这是真实存在的,非常有力量的。一个人要融入法身的话,那么会得到全部的加持,烦恼执著都会化解掉。所以法身是根本。
由这个法身德再起第二种,叫“般若德”。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。这个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里面。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圆照觉体显现报身德的功德。这个般若德是圆明照了,具足五智、五光,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。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种通和三种用在里面,才能圆满般若德。般若德所成就的报身,有自受用、他受用的显现,它是功德无量的显现,还有报土,如极乐世界,像阿弥陀佛的报身的这个体现。

第三叫“解脱德”。解脱德是什么呢?就是一切众生能够见闻到他的名号、身像,听到他的说法,结过缘,自然会获得解脱。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,好像我们念阿弥陀佛、念观世音菩萨,都会得到加持解脱,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烦恼执著,而且是自然的、不用作意的。佛与菩萨有这样的威力,不可思议的圣妙之用。所以说经里面常常讲,念药师佛、念阿弥陀佛等,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众生,而且众生念他相应的时候都获得解脱。而且佛经里面讲,一个见性的人,如果和某某佛有缘,自然在他的光明当中得解脱,得到加持。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德。
这样,整个禅人的禅修过程就是所谓的前三三、后三三,包括一切位,也就是无量众。


数500罗汉数到第369位 请高人帮忙解签。
在大营街镇杯湖村,有一位被称为“怪才”的雕塑家——陈绍建,也许你对这个名字还不熟悉,但你一定见过他的艺术作品——大营街镇玉泉寺的五百罗汉、华宁象鼻温泉的大象等等,不胜枚举。二十多年来,陈绍建的众多雕塑作品已经成为玉溪民间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而且,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,让他每一次创作不只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。今天,让我们走近陈绍建,去拜访这位雕塑家,去畅游他创造的艺术园。
意外获奖让他走进绘画世界

一个清晨,迎着晨曦,我们来到大营街镇杯湖村,见到了陈绍建。在陈绍建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了他那间近乎简陋的工作室,只见地上、架子上、桌上,摆满了已经完成或是正在创作的作品,各种风格的雕塑作品琳琅满目,让人目不暇接。这哪是工作室,分明就是艺术的殿堂、灵魂的居所。

陈绍建是土生土长的杯湖人,他初学雕塑时村里没有人知道艺术,更没有人知道雕塑,可陈绍建偏偏就对这些种不出粮食的东西着了迷。“十岁的时候到街上玩,看见有人画画,就产生了兴趣,回来后就自己拿起笔开始学着画。”陈绍建回忆说,那是他与雕塑结缘的最早时期。

18岁去当兵,因为有绘画兴趣,陈绍建与宣传部的战友交上朋友,平时还帮忙画画宣传画。“有一次部队举行国画比赛,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国画,还是被朋友拉去了,就画了一幅冬天的梅花,没想到获了奖还被拿去展览。”陈绍建说当时自己根本没有国画功底,于是直接从两边入色,他说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为什么会得奖。

退伍回到家后,陈绍建养过鱼、长毛兔,生活重担并未压垮他渴望艺术的激情,并把艺术融入生活之中。有一次,他听说镇长要找人打家具,就参考着家具书制作了一件家具小样,镇长一看非常喜欢,就把制作家具的活全部交给他做。陈绍建还在街上写过雀鸟字,给朋友塑过面塑等等,“从来没有学过,这些全靠自己研究。”陈绍建就这样,自学琢磨着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。

偶然的邀请让他与雕塑结缘

对于只上过几年小学、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和雕刻基础的陈绍建来说,学习与探索是必不可少的。现已46岁的他,学习劲头依然如孩提时代那样的如饥似渴。

在陈绍建身上,常有偶然且有趣的画发生。有一次,他在布上画了个亭子挂在家里,当时恰好村子里建盖了亭子,需要画彩画,可谁都不会。这时有人说,陈绍建会画亭子,就应该会画彩画。就这样,村里人找到了陈绍建。陈绍建答应了下来,边学边画,亭子画好了,他也学会了画彩画,绘画技巧又得到了延伸。

其实,对于陈绍建来说,这种偶尔是平时苦练后的必然,而且,很多机会并不是等来的,而是争来的。

“你想先学会怎么塑大象再去给人塑,那已经晚了,有机遇就要抓住。”占有机会,是陈绍建的事业成功秘诀。陈绍建说,他塑第一座佛像的时候,对雕塑也是不太懂。“以前塑像都要到大理去请师傅。那时恰好黄官营村要塑一个关公的佛像,他们听说我会塑,就让我去塑,其实我当时只塑过一些小动物给小孩子,没塑过那么大的雕塑,但我还是答应了下来。然后看着别人家门口贴的关公像,就开始塑。”之后的一年,陈绍建为十多个庙塑佛像,反应都不错。“有些东西我不会,但是不会就学,要让别人相信就得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。”

两个愿望讲述他的雕塑人生

陈绍建说他这一生有两个愿望:塑三堂五百罗汉;写一本诠释雕塑艺术的书。

五百罗汉,陈绍建已经塑过。那一年,陈绍建听说镇上要塑五百罗汉,很感兴趣,一打听才知道所有塑像的活都被外省人包揽了。但他没有放弃,到街上买了五百罗汉的VCD,不停地播放,并把五百罗汉画下来,然后拿去给工程负责人看。负责人一看大吃一惊,没想到本地也有人会雕塑,于是对陈绍建产生了兴趣,他在图画上点了一个最难塑的罗汉,让陈绍建和省外的师傅一起塑,看谁先塑好,谁塑得好就用谁。才两天的工夫,陈绍建就把指定的罗汉塑好了,而且还多塑了一位,栩栩如生,外形样貌和图纸相比一点不差,胜过了省外师傅的塑像,就这样,他接下了塑五百罗汉的工程。

别人塑五百罗汉需要七年的时间,而陈绍建三年就完成了。之后,他塑像的名气越来越大,作品也遍及玉溪。玉泉寺的五百罗汉像、华宁象鼻山温泉度假村里的石象、大营街汇溪公园里的西游记塑像等等,陈绍建的作品成为了玉溪民间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
“一直搞艺术,什么事都可能碰到,而且随着生活的改变,人们对雕塑作品的需求随着改变。”陈绍建现在又开始涉及城市景观雕塑。在玉溪出流改道工程的配套雕塑景观开始招标时,陈绍建也投了标。“早上通知去开会,下午需要拿出方案,就两个小时的时间,别人拿出的是照片和文字,我直接做了两个模型出来。”毋庸置疑,陈绍建又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景观作品。

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他在艺术路上不断进取

陈绍建善于思索。传统与现代,民间与学院,国内与国外,各种雕刻风格该如何传承与融合,这是他经常思索的问题。他既不愿意沉迷在传统雕刻反反复复的复制中,也不愿意生吞活剥那些抽象得只剩下符号的现代艺术,他只有学习再学习,把两者结合在一起。“他经常去书店,一呆就是一天,有时坐在书桌旁动也不会动。”陈绍建的妻子笑着抱怨。

对生活没有过多追求的陈绍建对艺术的追求却是精益求精。做工程的时候,吃饭很随便,有时让徒弟去外面买两个面包来充饥。正是这一路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跋涉,艺术为陈绍建的生活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,他把生活刻在他的作品上。陈绍建是充实的,质朴的,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秉承了他的这些品质,因为他把自己的精神注入了他一手造就的雕塑世界。


佛不提倡算命抽签,为什么在一些大的佛庙还有算命抽签?
寺庙的签,都是讲法的,讲修行的,是告送大家如何改变命运的。可是现在人们都把签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了。


我在南岳求签的时候许了愿,之后把求的签告诉别人了,请问我的愿望还能实...
文殊菩萨的 “定许郎君去采芹,更要功夫刻刻勤,蛟龙终非池中物,才知方享在奇文” 第2支签财神菩萨求的第一签 “君子问卦去求财,守旧安然可免灾,勤俭持家惧有益,七分财喜自然来”这2支签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?其实我不相信天上会馅饼掉下来,我就想求事情做成,让我付出的努力有所回报。